職工論壇
修身律己安貧樂道
黨的紀律是黨的生命,黨的生命是人民的幸福。在黨的歷史長河中,黨的紀律是從無到有、從弱到強、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中形成的。黨的紀律是黨內(nèi)各項規(guī)定的總稱,是黨內(nèi)的“法律”,是黨員必須遵守的基本準則。
作為黨員領(lǐng)導干部清正廉潔、公道正派是從政道德的原則和底線。廉潔從政不僅是立身之本,也是成事之基。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權(quán)力觀、地位觀和政績觀,堅持人民至上觀點,真正將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,為人民謀利益、做實事,服務(wù)于民、造福于民,從而實現(xiàn)自己的人生追求。保持共產(chǎn)黨人應(yīng)有的品格與氣節(jié)。貪污腐敗實質(zhì)是以權(quán)謀私,起點是信念動搖,重點是權(quán)錢權(quán)色交易,原因是權(quán)力不受監(jiān)督約束,危害是國家利益受損和個人家庭毀滅。因此,領(lǐng)導干部要始終堅持黨性修養(yǎng),自覺放手實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理財,勇于接受公開透明的監(jiān)督約束,努力做到淡泊名利、秉公用權(quán)、廉潔從政,永葆操守。正如英國著名人文學家詹姆斯·愛倫所說的那樣:“自我約束是力量,正確思想是總管,平靜安詳是能量”,要不斷告誡自己:寧靜祥和,知足常樂。
“宣傳崇尚廉潔、鄙棄貪腐的思想理念”讓我不禁想到一個成語“安貧樂道”。記得最早的接觸這個詞的時候是在學生時代,對它的理解是:就算不富裕也沒關(guān)系,只要開心就好。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,對這個詞語的理解可能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心態(tài),信念或是價值觀。今天再次更深層次的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……
安貧樂道是一則漢語成語,最早出自于春秋·孔子及其門人《論語·雍也》,曰:"賢哉,回也!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。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"說的是孔子稱贊他的弟子顏回,在節(jié)衣縮食、身居陋巷的艱苦的條件下,仍然安于清貧,以追求圣賢之道為樂。在今天來看,安貧樂道可謂是一種生活方式,也是一條正心修身之路。安貧不是目的,樂道才是關(guān)鍵。說明顏回心中本來就快樂,既不是因貧困而樂,也不是因富貴而樂,而是因為大道而樂,就是廉潔自律,克己為公的表現(xiàn),不為私利所誘,不為金錢所惑,求真務(wù)實,銳意進取。反之,人一旦把心思都用在追逐錢財上,就會心生雜念,不可能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(wù)。而且隨著物質(zhì)財富的增多,也會滋長更多的私心和欲望,這更是對理想信念的干擾。安貧樂道表達的是人貧而心不窮,便不是真正的貧窮。一個人物質(zhì)上貧窮并不可怕,但一定不要使自己的心理貧窮,心理貧窮才是真正的可悲。安貧樂道的人也并非沒有精神內(nèi)涵,不思進取,而是深諳快樂生活之道的人,這樣的人往往脫離生活的羈絆,活出人生的豁達,貧窮便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富有。相反,如果一個人精神上貧窮,說明生活已失去了意義和動力。這樣的人即使家財萬貫,也不會有快樂的生活。作為黨員及黨員領(lǐng)導干部,要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,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、價值觀,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頭腦,嚴格遵守黨的紀律規(guī)矩,規(guī)范自己的言行,切實做到自重、自省、自警、自勵,自覺接受群眾監(jiān)督。不斷地總結(jié)和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,真正使自己在精神上富有,甘于奉獻,做人民的好公仆。
古往今來,不少仁人志士崇尚廉潔、鄙棄貪腐??鬃拥牟涣x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。語出《論語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飯疏食,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亦在其中矣;不義而富貴,于我如浮云’”。漢鄭玄注:“富貴而不以義者,于我如浮云,非己之有也”。南宋朱熹《論語集注》:“其視不義之富貴,如浮云之無有,漠然無所動于其中也”。意謂:以不義手段占有的財富與官位,對于我如同天際的浮云。又見《論語》同篇:“子曰:‘富而可求也,雖執(zhí)鞭之士,吾亦為之,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’”;《論語·里仁》:“子曰:‘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’”。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,即須合于“義”與“仁道”,違此而獲,則被視如過眼煙云之不足取。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、安貧樂道的生活態(tài)度與襟懷。
再如陶淵明,“安貧樂道”是他的為人準則。他所謂“道”,偏重于個人的品德節(jié)操方面,體現(xiàn)了儒家思想。如“匪道曷依,匪善奚敦”(《榮木》)?!昂镁粑岵豢M,厚饋吾不酬。……朝與仁義生,夕死復何求”(《詠貧士》其四)。他特別推崇顏回、黔婁、袁安、榮啟期等安貧樂道的貧士,要像他們那樣努力保持品德節(jié)操的純潔,決不為追求高官厚祿而玷污自己。他并不一般地鄙視出仕,而是不肯同流合污。他希望建功立業(yè),又要功成身退,像疏廣對疏受所說的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。他也考慮貧富的問題,安貧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發(fā)生矛盾,但是他能用“道”來求得平衡:“貧富常交戰(zhàn),道勝無戚顏?!保ā对佖毷俊菲湮澹┒切┌藏殬返赖?a >古代賢人,也就成為他的榜樣:“何以慰吾懷,賴古多此賢。”(《詠貧士》其二)他的晚年很貧窮,到了挨餓的程度,但是并沒有喪失其為人的準則。
修身律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。朱熹在《朱子家訓》中說:“見不義之財勿取,遇合理之事則從?!彼岢爸亓x輕利”“尚義后利”,并將這樣的義利觀運用到國家治理上,指出:“民富,則君不至獨貧;民貧,則君不能獨富?!绷x利雖對立,但不是絕對排斥,對義的價值追求,也包含著功業(yè)等結(jié)果。
“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,“問渠那得清如許,為有源頭活水來”。我們追尋古圣先賢的儒學精華,傳承弘揚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文化,堅定理想信念,完善自我修養(yǎng)。發(fā)揚社會主義新風尚,提倡共產(chǎn)主義道德,模范遵守社會公德、職業(yè)道德、家庭美德,堅決抵御各種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蝕;要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風和情趣,決不能熱衷于燈紅酒綠,決不能沉湎與低級趣味;要更加注重道德品行,努力提高道德修養(yǎng),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帶動全社會廣泛形成講道德、重修養(yǎng)、尚清廉的良好風氣。
作為一名共產(chǎn)黨員,我們要時刻繃緊紀律這根弦,始終做到遵守黨的紀律,嚴格執(zhí)行黨的各項規(guī)定,自覺接受黨的監(jiān)督。我們要牢記黨員的身份,以身作則,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道德素質(zhì),不斷增強黨性修養(yǎng)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。